回吉林老家耗时从72小时减为28小时 通四方 宜居地

“以前一直想回家,现在一心想留下,莆田很宜居宜业。”沙龙上,说起莆田变化,已在莆田十三中教书11年的吉林人宋伦成感慨不已,如今他跟老婆都在莆田扎根,成为“新莆田人”。
宋伦成说,这5年来的变化,感受最深最大的就是路网建设和交通发展。当初,他从吉林到莆田要花费72个小时,先是坐火车再转三趟车才能到学校,坐车花费的时间很长,整个人都疲惫了。如今,莆田路网建设体系完善,福厦、向莆铁路陆续开通,并与京九、京沪、哈大等铁路网连接,动车班次逐渐增加,从莆田到全国各地越来越便捷了。城港大道直达忠门,公交车也通往乡镇,来回市区方便许多。现在回一趟吉林只需28个小时,时间大大缩短了。
交通便利,道路畅通,莆田的城乡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宋伦成说,以前市区只有一条步行街可逛,走几百米就逛完。五年来,莆田的楼盘增多,城市配套不断完善,万达广场、联创国际广场、馨宜新天地、正荣·财富中心等建设或开业,城市综合体不断涌现,不仅在市区,许多县区也出现了一些购物广场。整洁的购物环境及高品质、多样化、休闲的城市综合体,成为市民的“新宠”。
在环境方面,宋伦成认为,莆田建设了许多休闲公园,开展河道整治,绿道建设,打造功能完善、衔接有序、交通便捷的绿道网体系,沿线道路绿化美化,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非常适合居住。
作为一名老师,宋伦成也见证了五年来莆田的教育发展。他说,以他所在的十三中来说,这几年学校的各类硬件设施逐步完善,为师生们提供高标准的生活及学习环境。教师的待遇、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农村的学生也享受到优质教育。今年考上本科大学的人数也比往年增加。
幸福家园花开正艳 ●市第七次党代会代表詹国强谈试点先行促进弱村变强打造宜居港城的新气象

华亭镇涧口中心村党委书记詹国强
由正荣地产和湄洲日报社联合主办的第84期《新闻沙龙》在市区正荣·财富中心举行,邀请部分基层党代表、普通市民从不同角度,畅谈这5年来发生在身边的巨大变化。
“这5年,我们村可以说变化得非常非常大。”沙龙上,市第七次党代会代表、城厢区华亭镇涧口中心村党委书记詹国强在开场白时,提到这样一个细节变化:涧口原来很偏僻,路又小,如果在城里想要打的去涧口,没有车愿意去那山沟沟;这几年通过“幸福家园”试点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每天前来观光的游客都很多。
詹国强说,昔日涧口村是“恶山怪石和尚头,兰溪无水何处桥;满地朱砂金光闪,在此食住真忧愁。”而涧口真正有大变化,就是发生在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这5年。2012年,涧口列入我市首批“幸福家园”试点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村里用好用活政策,首先进行拆旧复垦,拆掉的基本是土胚房等危旧房,共拆除旧房310户、7.83万平方米,复垦了113.6亩。复垦新增耕地形成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有偿转让,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接着,村里集中建新区,解决“人往哪里住”的问题。探索“集中居住”,即拆旧的3个自然村打破区域界线,规划选择交通较为便利、村庄中心区域建设1个新建区。这些新房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发包联建、统一申请分房,群众全过程参与跟踪监督。新建区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落实“三通、四绿、十配套”,按标准留足前后幢距,配套道路、路灯、广场、门球场、篮球场和景观带等。家庭情况相对较差的,每户可申请“乡居贷”15万元,加上各级政策补助,住上新居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还推进土地流转,发展产业,强村富民。”詹国强说,比如,引进花卉种植等龙头企业,发展花卉基地200多亩,流转复垦地块及村内土地300多亩。建设村集体农民创业园、冷冻库及物流配送中心,带动花卉、果蔬专业合作社发展。周末农场、农家乐、葡萄长廊等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人气很旺。成立华亭镇涧口农产品电商城,引导农民网上采购、网上销售,促进农民就业,打造特色农产品淘宝村。
周边村庄在涧口村的“传帮带”下也在变化。詹国强说,2014年初,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涧口村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产业相似的隆兴村、五云村,在全市率先创设中心村党委,去年又吸收宫利村加入,强化“涧口模式”的辐射作用,通过强村带动弱村,中心村共拆旧复垦350亩。如今,隆兴村、五云村均被列入市 “幸福家园”试点村;隆兴村新建113户连体别墅,五云新建三幢40户套房,现已筹备分房中。宫利村原来村级组织班子薄弱,去年底在中心村党委的指导下,选拔优秀村民进班子,如今还带领群众拆旧复垦了93亩。今年“七一”,宫利村党支部被表彰为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詹国强表示,随着中心村党委战斗力、凝聚力的不断增强,使得弱村变强,穷村变富,乱村变稳,穷村已一去不复返了。涧口村效应在增强,由点到面,由面到片,“幸福家园”花开正艳。
产业集聚活力迸发 ●市第七次党代会代表李金煌话合力奋进推动项目落地建设美丽莆田的新作为

梧塘镇梧梓村党支部书记李金煌
一年前,莆田建市以来引进的投资额最大的高新技术项目———华佳彩高新技术面板项目顺利动工建设;一年后的今天,该项目现场施工繁忙,多个车间的建筑主体正在进行钢结构吊装,有的车间近期可封顶。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49亿元,预计2017年7月实现达产。
“看到华佳彩这个项目顺利推进,我们也很高兴。”沙龙上,市第七次党代会代表、涵江区梧塘镇梧梓村党支部书记李金煌着重讲述了该村在服务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中的新作为,以及项目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总投资约240亿元的华佳彩高新技术面板项目去年落户涵江。李金煌说,项目征迁中,梧梓村涉及民房187户,征用农地245亩、果树1.24万多棵,需要迁移坟墓427座,还有企业6家、宫庙1座等。征迁涉及面广、难度大,牵涉问题多,比如群众关心安置房地段如何、宫庙祠堂怎么办等,还有坟墓怎么迁也是比较敏感的。如果这些问题没解决好,群众思想就有疙瘩,征迁时间就会大大延长,进而耽误项目的建设。
“在项目征迁中,村‘两委’、村民小组长、老干部、党员、村民代表都展现出了新作为。”李金煌说,该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成立征迁领导小组,大家统一思想。成立了由30多人参加的征迁队伍,分6个小组,以村“两委”为组长,深入各家各户宣传发动,宣传项目落地好处和征迁优惠政策,全程参与果树、土地丈量、坟墓清点。村民小组长和部分拆迁户的党员、村民代表积极参与征迁工作。夏天较热,蚊子又多,但大家都能克服困难,坚持入户动员、丈量等。村里实行全程公开透明,组与组、户与户可相互监督、了解情况,赢得了群众信任,许多村民成了征迁积极分子。
“村干部主动为群众着想,群众才会信任村干部。征地先要征心。”李金煌说,村里全程为征迁户提供优质服务。比如,首先确定安置区的建设方案,使群众心里有底。村里在动员初期就组织人员往其他项目的安置区考察,向指挥部提出了安置区的地点、采光、户型设计等方面的建议,也得到了采纳。对群众关注的宫庙等,村里把这项工作做在前期,组织有关人员实地察看,选择地点,落实方案,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加快了征迁工作过度。针对征迁户急需解决的临时过渡房的用水、用电等问题,村里决定专门聘请水电工帮助拆迁户安装水电,并积极争取供电部门的政策支持。另外,还妥善解决坟墓迁移、个别征迁户分家析产等具体问题。
李金煌说,经过努力,该村从发动到完成全部房屋的签约工作仅用40天时间,而签约前涉迁村民的提前交房率就达90%以上。做到了“五个第一”:房屋拆迁、果树、土地征用、宫庙拆迁、坟墓迁移百分百完成。做到无给群众、政府留下遗留问题,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征迁任务。
“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期待项目带来的发展新机遇,同时也期盼着安置房能早日建成,让群众早日住上新居。”李金煌说道。
推窗见绿 出门见园

市园林管理局规划建设科负责人黄俊鋆
9月初,为迎接市第七次党代会和创城复查,我市园林绿化进行拉网式提升,花化彩化、地被补植、行道树修剪等有序进行。沙龙上,市园林管理局规划建设科负责人黄俊鋆说,城市绿化,让莆田城市更美丽更宜居。
提及近5年城市园林绿化的变化,黄俊鋆说,我市以举办省运会、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等为载体,围绕河道综合整治、公园景区建设、绿道建设、道路广场绿化、苗圃建设、立体绿化、单位小区绿化等园林绿化“七大提升工程”,重点实施绶溪公园、中心城区荔枝林景观带、延寿绿道、北渠绿道、荔涵大道等一大批园林绿化重点项目,大大提高城市绿量。截至2015年底,我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各项绿化指标均居全省前列。2013-2015年,全市新增绿化面积289.41公顷。
“绿化在提升,也推动了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她分析说,自第一条慢道———凤凰山沿渠景观带建设以来,我市共建成55个绿道项目,建成各类绿道总长约208公里,涵盖都市型、郊野型、生态型绿道。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在绿道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南北洋水系河网密布和两岸荔枝树成带成林的自然优势,打造集休闲、健身、游憩为一体的“荔林水乡”绿色滨水生态绿道。结合绿道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截至目前已建成29个租赁点,其中开通的租赁点达20个,办理自行车卡5000多张,为群众提供便捷的休闲、骑行体验,倡导绿色生活理念。
打造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圈也是一大变化。我市公园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山水格局,建成较为成熟的公园29个,形成分布均衡、布局合理的城市公园体系,涵盖综合性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等多种公园类型。绶溪公园、玉湖公园、东岩山公园、延寿公园等市属公园逐年完善园内服务设施,同时新增花化乔灌木,成为市民观赏美景、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黄俊鋆说,我市还坚持做到绿随路建、建一条路绿一片树,重点规划建设车站、码头、高速公路出入口、主干道两侧的绿地,进一步提升城市门户景观。城市中心用地紧张,我市见缝插绿,丰富城市立体空间绿化,比如结合棚户区改造、旧城改造工程,调整部分中心地块建成天九湾广场、重竞技馆前绿地、荔港立交桥绿地等约40处街头绿地;试点推广立体绿化,在建筑屋顶、边坡地、桥梁等增加城市绿量。目前,迎宾大道海源立交桥、木兰溪大桥、壶山跨线桥等处三角梅已形成花带景观效果。
医院引进专家带动月查人次由1200增至10000 人才聚 效应显

市第一医院超声影像科主任严松莉
市第一医院超声影像科2013年刚建科时,月检查病人数是1227人次,现在月检查病人数已突破10000人次。这一变化,正是得益于该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严松莉。
沙龙上,来自江西的市第一医院超声影像科主任、主任医师严松莉说,近几年莆田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引才聚才用才。2013年7月, 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西省医学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南昌市医学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她,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来到莆田市第一医院,创建超声影像科。
来莆工作后,让严松莉感受最深的是莆田市各级领导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他们为我在事业上搭建可供发展的平台,并在生活上关心我,让我倍感温暖。”今年8月份召开的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还特邀人才代表参会,让高层次人才参政议政,并强调“真正以事业引才、以感情聚才、以待遇和环境留才;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话语感人肺腑。
作为优秀卫生学术技术带头人,严松莉积极发挥作用,造福莆田百姓。她认为,既然成为医生,就一定要成长为优秀的医生。用精湛的技艺救死扶伤是医生最大的医德,患者重如泰山的生命之托,必须竭尽全力做到最好。3年来,她们科室开展乳腺彩超,诊断乳腺癌800余例,其中在市第一医院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就达583例,大大唤醒了莆田妇女对乳腺癌筛查的意识,提高莆田乳腺癌的早诊率、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
一花独放不是春。严松莉说,这几年来,她无私地把自己学到的医学知识传授给其他医生,61次受邀到全国各地作乳腺超声专题讲座。早在市第一医院超声影像科刚成立时,她就给科室医生进行2周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此后每周2次在晚上组织业务学习,每月举行1次疑难病例讨论和理论知识考试,并开展专科细化,建立追踪随访制度,科室医生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她还常站在患者的角度,优化服务,比如实行弹性排班,每天上午7点就安排一部分医生提前上班,大大缩短病人的就诊时间;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提供义务导诊和咨询服务;设置便民密码箱、暖心耦合剂、爱心小夜灯等。她希望在莆期间,能培训出更多优秀的超声医生,带出一支精英团队,今后更好地为病人造福,为更多的群众服务。